一、降低精密零部件精密度公差要求
零部件精度要求越高,對設備及工序協同的要求就越高,從而導致加工成本的指數級上升。
優化建議:
√裝配類零部件通過設計盈余及簡化裝配關系從而降低公差要求
√使用點線與平面替代平面與平面配合滿足更低公差設計
√精度和表面要求不高的零部件,避免高公差標注
√無需加工表面,不設計成加工面
二、精密零部件壁厚
使用CNC數控車銑壁厚小于0.5mm的金屬零部件或小于1.0mm的塑料零部件,往往需特制工裝或者使用如車銑復合等更精密設備替代加工,從而大幅增加人工及替換成本。
優化建議:
√金屬類零部件壁厚大于0.5mm
√塑料零部件壁厚大于1.0mm
√盡量增加零部件壁厚,非必要不設計在薄壁上打孔
三、減少精密零部件加工面積
當零部件對整個面的平面度(平行度)有較高要求時,可參考如圖2的凸臺結構進行優化設計(圖2零部件底面平面度要求±0.),減少加工面積實現降本目的。
優化建議:
√優化前設計:需對零部件底面進行整面銑銷加工
√優化后設計:僅對四個凸臺銑銷,有效減少75%加工面積
四、零部件外部棱邊用C角替代R角
零部件的外部棱邊若為圓角,除需二次裝夾鏟齒銑刀進行加工(增加人工成本)外,圓角的單位走刀工時也長于斜角。
五、零部件內部轉角預留R角盈余
有沉凹結構的零部件內部轉角應盡可能預留圓角裝配盈余,且R角半徑應與銑刀直接一致。零部件在設計中(優化前),由于沒有預留R角裝配盈余,導致無法通過銑銷一次成型,而需使用更昂貴的EDM加工。
六、深寬比小于3:1
銑銷加工區域不宜過深,設計零部件時將深寬比合理控制在3:1以內,可以有效避免因銑刀受力面較長可能引起折斷的隱形成本。